“聚焦離子束銑削截面的電子光學和顯微拉曼光譜研究揭示的中世紀歷史金屬線鍍金技術”
分析化學
長久以來,黃金因其奢華的閃光和色調而受到重視,幾個世紀以來,閃閃發光的金屬線一直為服裝和掛毯增色。確定工匠如何在遙遠的過去完成這些裝飾可以幫助科學家修復、保存和確定文物的年代,但這些謎題的解決方案一直難以捉摸?,F在,科學家們在美國化學學會的《分析化學》雜志上發表報告,他們發現中世紀的工匠使用了一種延續了幾個世紀的鍍金技術。
研究人員可以從遺留下來的物品中了解到很多關于消失的文化的信息。但其中一個未被理解的細節是中世紀紡織品中鍍金銀線的制造方法。四十年的深入研究得出了一些線索,但研究結果非常有限。對這種材料的研究因其尺寸極小而受阻:一根金屬線有時只有人的頭發那么厚,而其鍍金層的厚度是它的百分之一。塔馬斯·G·魏茨堡、卡塔林·蓋登及其同事開始填補這一空白。
研究人員利用一套實驗室技術,對中世紀鍍金銀線以及中世紀及之后生產的銀條和金條進行了研究。這些物品來自13至17世紀的歐洲文化。研究人員描述了銀線的化學性質、鍍金層、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金屬條邊緣的形狀。為了對螺紋和板條進行表征,研究人員結合了高分辨率掃描電子顯微鏡、電子背散射衍射、能量色散電子探針顯微分析和其他分析方法。盡管之前的研究表明,這些微小的物體是通過當時流行的汞基方法制造的,但新的結果表明,這些線完全是通過使用一種古老的方法鍍金的,這種方法存在了一千年。金匠們只是簡單地加熱,把銀箔和金箔錘在一起,然后把它們切成條。還可以確定是否使用剪刀或刀狀工具進行切割。研究結果還表明,這種方法在該地區廣泛使用,一直持續到17世紀。
作者承認來自歐洲社會基金會的資助。
注:ACS不進行研究,但出版和公布同行評審的科學研究。